面试筛选人才之判断人的内在驱动力
请用微信扫一扫
你在面试时,有什么问题能把两个差不多的人立即区分开的吗?基本上问这四个问题就够了:
1、如果你突然有半个月的带薪休假,只有一个条件,就是必须研究一个事儿,你会研究什么?
2、你正在做的事,行业里最顶尖的人或公司是谁,他们是怎么做的?
3、你在此之前的人生经历中,做过什么重要的取舍?
4、针对刚才提到过的某个很重要的项目或者工作,如果你有机会能重新做一遍这件事,会有哪些地方不一样?
一、如果你突然有半个月的带薪休假,只有一个条件,就是必须研究一个事儿,你会研究什么?
为什么呢?我们展开来看。
判断人的内在驱动力
如果你突然有半个月的带薪休假,但是必须研究一个事儿,你会研究什么?这个问题,是用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的。
关于内驱力,先说个GG公司在识人和用人上的洞察。
有一段时间,GG公司在找人的时候特别关注各种世界级的编程大赛,因为这些比赛比出来的全是顶级程序员。
但是,过了几年,回头一看,发现这些顶级程序员在GG公司,过得都不怎么好。
为什么?
因为“贏得比赛”这个目标,是一个外部制造的驱动力。
擅长比赛的人,往往是那种容易被外界标准刺激和激励的人;
而且一个人要赢得比赛就必须把注意力极端收拢,只跟规则博弈,不考虑其他问题。
但回到真实环境中,一个创新公司所需要的人,是必须要有开阔的眼界,能主动打破规则、敢于跨越边界的那种人。
再看该公司的另一个经验。
该公司他们有无数复杂的面试题,来测量候选人的情况。
但是GG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一次回归分析,目的就是希望发现哪些面试题,是和候选人最终在GG公司的成功率,呈正相关关系的。
结果发现有一个特别简单的面试题,赢过了所有高难度的面试题,那就是:你几岁开始拥有自己的电脑?
结果发现:时间越早,在GG公司发展得就越好。
GG公司的这两条经验,本质上都指向一个问题:
一个人的驱动力是从哪里来的?是来自他自己的兴趣或者对自己的要求,还是来自外界什么人给他设定的标准?
回到这个问题本身。在我个人的经验中,当我在面试中向候选人提出这个问题时,有80%的人呈现出瞬间当机的状态。
很明显,对于我来说,这是一个很好用的万能问题。
特别是我们有的时候会拿到特别优秀的简历,比如在校成绩特别好、参加过很多大活动等等;那这些人按照测量技术去量,其实是量不出他们差别的。
但是如果我们去按照这个内驱力问题去问的话,就能瞬间分辨出他的成绩是来自内驱力,还是来自外界对他的要求。
当然,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重要,核心是观察对方的瞬间反应,和他回答这个问题的思路。
比如为什么是这个研究标的、怎么使用这些时间、达到什么目标等等。
曾经有人,就此提出了一个非常非常小的课题。我问他:为什么只设定了这么小的一个课题?
他的回答是:“既然你的时间限定是半个月,只有这个量级的课题能够有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,所以不怕小。”
作为面试官,你当然立即能够感受到,这是一个比较务实、对具体执行和操作有手感的人。
所以,就算不是在面试当中,哪怕只是私人交朋友,这个问题应用起来也不违和,可以帮助你在闲聊中识别出那些拥有内驱力的人。
为什么我这么强调内驱力呢?
因为了解一个人的内驱力高低,基本上就能判断出来这个人未来应对变化的能力。
当环境对他提出新的要求时,他的抗压性强不强,能不能主动适应变化,就能从这个问题中反映出来了。
判断人的自我期望值